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是江郎才尽,还是自我超越?

2023-06-08 02:28:21 来源:凤凰网娱乐

盖·里奇的电影通常都带着一些鲜明标签:黑色喜剧,多线叙事,市井犯罪,插科打诨,妙语连珠。然而,在他的新片《盟约》中,你不会找到这些标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现实主义动作惊悚片,单线叙事,基调沉重,台词精简,跟盖里奇之前的风格完全不同。这位总是胡子拉碴、邋里邋遢的英国导演终于第一次严肃起来。

盖里奇(右)

《盟约》的故事焦点是一段战争中的友谊。美军中士约翰·金利雇佣了阿富汗人艾哈迈德当他的随军翻译。最初金利对艾哈迈德总有疑心,但经过几次任务,他们之间建立了信任。

一次行动中部队遇袭,全军覆没。艾哈迈德冒险护送重伤无法行动的金利躲过塔利班搜查,回归美军。

金利随后返回美国,却又得知艾哈迈德因为之前的行动正被塔利班追杀。良心的不安驱使金利重返阿富汗,决心把艾哈迈德救回美国。

本片在中国网络上引发了政治立场议题。一部分人认为《盟约》是美国主旋律,以人道主义为包装,对美国军人在阿富汗的行为进行美化。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盟约》是对美国的批判。美国政府原本承诺为所有阿富汗翻译颁发特殊移民签证,但最终却放任他们被塔利班追杀。

美国主旋律论是偏颇而无根据的论断,不值得讨论。批判美国论在片中确实可见端倪。金利在帮艾哈迈德申请移民签证的过程中受到美国政府机关冷遇,最后必须通过自己在军队的私交解决。

为救艾哈迈德,金利不但要亲自去阿富汗,还得不到军方的全力协助,只能只身深入险境。

这些情节显然将矛头指向美国政府。你们的移民签证承诺难道是一纸空文吗?如果金利不是个有良心的人,甘愿抛下自己的家庭冒险救人,艾哈迈德早已死于塔利班之手。

《盟约》虽然不是一部根据特定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但已经有很多美国军官分享过他们与翻译的故事。盖·里奇也是在读这些真实材料时得到故事灵感。金利和艾哈迈德的关系是众多真实原型的集合体。

这层现实性加上对美国签证承诺的批判,确实很容易将《盟约》框定为一部政治战争电影。

然而,如果我们细看故事,便会发现政治和战争并非《盟约》的主旨。片中鲜有探讨政治的情节和台词,也不见承载政治含义的人物,连含沙射影的政治隐喻都很难找到。

盖·里奇自己在采访中也直言:“政治意味着要两极化,要站队。我力求不站队。我唯一感兴趣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纽带和承诺,以及人为了兑现承诺能去做到什么程度。”

影片的故事主体架构证明了盖里奇的话。如果抛去战争和政治元素,我们可以如此简述这个故事:金利和艾哈迈德从不信任发展到相互信任,经历患难后成为好朋友。

艾哈迈德九死一生,救了金利性命,却被强大的反派组织追杀。出于感恩和友谊,金利毅然牺牲自我,深入虎穴,拯救艾哈迈德。

这是一套广泛通用的双男主商业动作片故事模板,不只适用于战争片和政治惊悚片,也适用于悬疑、黑帮、科幻、恐怖等几乎所有类型。

这套故事模板构成了《盟约》的骨架,战争和政治只是加在骨架上的肉。即使抽去,骨架也不会散。

《盟约》的灵魂则是人性和情感。

金利救艾哈迈德的动机是良知、愧疚和友情。他的内心挣扎是要再次抛下家人,重返阿富汗。艾哈迈德为美军当翻译的动机一是他儿子被塔利班杀害,二是他还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想要挣钱,更想拿美国签证。

他冒险护送金利,也多少是出于一种为拿美国签证的立功心态。影片后半段,两人之间的友情成为主导叙事的力量。

可以看到,金利和艾哈迈德的所有关键决定都源于普通人的求生、亲情、友情,而非各自的政治立场。盖·里奇也一直在用人类的普世情感作为推进叙事的核心动力。

所有的关键段落都致力于将两个普通人的人性、家庭和友谊刻画得足够扎实可信,唤起观众的认同感。归根结底,盖·里奇是想拍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动人故事,而非一则政治与战争的寓言。

实际上,全片政治色彩最浓的元素只出现在片头和片尾。

片头字幕交待美国对阿富汗翻译的移民签证承诺,片尾字幕则点明,有超过300名阿富汗翻译被塔利班杀害,数千名仍在四处躲藏。紧接着画面展现多张不同美国军人和他们翻译的真实合照,无一不显示出友好紧密的关系。

通过这些字幕和照片,盖里奇点明金利和艾哈迈德两个人是群体的代表。他们的故事背后藏着更大批被美国政府背弃的受害者。

这是全片唯一一次明确表达政治态度,也是对片名《盟约》的呼应。金利作为一个普通军人,为信守盟约做出巨大牺牲,而美国政府又对自己许下的盟约做过什么?

然而,这层政治批判更多是一种满足大众心理的商业片常规操作。盖里奇将个人故事升华到对群体命运的关注,用多数人都能认同的人道主义姿态唤起更多观众的共鸣。至于对政治和战争的思考,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层,

综上所述,从政治角度来解读《盟约》是对影片主旨的偏离,将一个莫须有的层次强加到一个以商业叙事法为核心的双男主动作惊悚片上,也忽视了《盟约》的真正优点:以精炼的叙事和导演技巧讲出了一个紧凑刺激、引人认同的普世故事。

精炼也是盖·里奇在《盟约》中实现的最大自我突破。他在之前的作品中尽管建立起标志性的个人风格,但那些充满机锋的台词、烧脑的多人物多线索故事、重度风格化的角色塑造有时会给人一种冗余累赘的感觉。

盖里奇太过沉迷风格,有时过犹不及,踏入形式主义的泥淖,造成风格元素与叙事本身的脱节。

或许受到《盟约》严肃现实主题的约束,加上严格遵循类型片的模式,盖·里奇不再试图彰显他的个人风格。除开头金利和手下士兵们的台词以及介绍每名士兵绰号的粗体字幕还依稀让人想起盖·里奇的标签,人们很难认出这是一部盖·里奇电影。这反而让故事得以高效推进。

没了那些繁复的风格元素,《盟约》的情节从始至终如流动的泉水,没有一分钟的拖沓停滞。金利和艾哈迈德的性格与情感塑造也完全在情节发展中完成。人物与叙事的高度契合保证了影片在紧凑抓人的同时也足够触动人心。

盖·里奇电影一向以台词密集著称,但《盟约》可能是他迄今为止台词最少的电影。简而疏的台词却更能在关键节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金利与艾哈迈德重聚的场景便是范例。

台词的减少也更凸显出盖·里奇是个运用视觉技法的高手。金利与艾哈迈德起初相互戒备,对话较少,盖·里奇通过镜头景别的变换和剪辑节奏描画两人细微的神情互动,充分调动隐藏在话语之外的内心情绪。

艾哈迈德护送金利历经多次残酷暴力的凶险。多数导演处理这段戏都会选择用直接的镜头赤裸地展现暴力,冲击观众感官。

但盖·里奇多次从半昏迷的金利视角拍摄。意识模糊的画面看似削弱了暴力的冲击,却让观众完全代入金利的内心,跟他一起体会身处死亡边缘的痛苦和恐惧,以他的心灵之眼感受艾哈迈德一路遭遇的危险和付出的牺牲。

这种感同身受的共鸣让两人的友情在观众心中完全立住,为整个故事的动人心魄打下基石。

热衷盖·里奇风格的影迷可能会对《盟约》失望,觉得这不过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片。

然而,导演水平并不能和作者风格完全挂钩。讲好一个商业故事往往更代表一名导演的硬实力。

盖·里奇敢于放下成名已久的风格,用精炼的技法拍出一部兼备娱乐性与情感力量的扎实作品,无异于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