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两个结合”的重要历史意义。
1925年,郭沫若曾创作过一篇名为《马克思进文庙》的小品文——在郭沫若笔下,大胡子马克思进入上海文庙,与中国的孔夫子跨越千年相遇,双方都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故事是文人笔撰,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紧密契合,却让人不住感慨: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团结凝聚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所列举的这些传统中国政治理念,都能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中发现异曲同工的表述。
孕育于古老东方的中华文明,缘何会同发轫于欧洲大陆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如此的同频共振?归根到底,这都是源于哲人们对于“人”的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时刻不忘“人”的存在,民本的思想构成了无数读书人奉为圭臬的政治理念,也是他们穷其一生追求和奋斗的人生目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写过,“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对他来说,“人的解放”是其奋斗一生的目标,从早期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再到《资本论》,如何实现人的解放、如何让更多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这位伟大思想家一直的念兹在兹的人生命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华文明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遇,两笔写就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大大的“人”字。上海《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内,由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经过百年历史,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相逢百年来的风风雨雨。这是历史性的相逢,这是相互成就的相遇——当马克思遇见中国,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有了实现沃土,这位伟大哲人力透纸背的哲思被一群群仁人志士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实践;当中国遇见马克思,革命有了理论指引,迷茫中的先驱们有了真理之光,烛照黑暗,最终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历经百年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一条相互造就之路,经过了百年的革命实践,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已经浑然一体,不再分割彼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的判断掷地有声。
就在几天前,新一批中国航天员乘坐神舟十六号飞船进入太空;而几年后,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也将成为现实。天问、祝融、嫦娥、玉兔、广寒宫、悟空、天宫、北斗……这些充满中国文化色彩的名字,正成为无垠宇宙里壮丽的风景线,也得到网友们的交口称赞——“中国人的浪漫,就是把神话变成现实!”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极大发展、生产力极大迸发,才让“中国式浪漫”有了实现的可能,也为壮阔的航天事业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这是文化力量的缩影——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正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中国人民正在用双手实践创造属于自己、属于中国的全新历史,也在塑造一个全新文明形态的产生。人类的世界也因中国而发生改变,人们无法忽视这个东方古国焕然新生,为世界带来的全新机遇。
或许,一切正如铭刻在马克思墓碑前那句熠熠生辉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本文作者:许遥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雍凯